例文一: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说书)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埋下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后来的后来,它终会开出绚烂的花朵,开出令我们引以为豪的花朵。
行走在老街,匆匆的脚步叩响了石板铺砌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老店,砖雕木刻的窗棂门楣,斑驳泛白的墙面,又似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直接展开画面,“老街”暗合文化传统,交代地点)
不知不觉走到小巷的尽头,眼前一座灰白的两层小楼,门板上写着“说书”二字。“说书”?我很好奇,忍不住停下脚步向里张望。楼里其实就是一间装修简陋的茶室,几张油漆斑驳的四方桌配着旧椅,窗口下是一溜排开的塑料水瓶。“好复古啊!”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前来听说书的人还挺多,但基本都是老人,三三两两的坐在桌前,手捧一杯温热的香茗,小口小口地嘬着手中的茶。想想也是,除了我这种因为好奇才闯入的游客,当地的年轻人怎会愿意来这种简陋又无趣的地方呢?(接着叙写事件,交代被吸引、生疑问的过程)
茶室正前方的长桌后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看来他便是这里独一无二的“名嘴”了。他身着青色衣衫,戴着一副圆框眼镜,只见他瞪眼挑眉,惊堂木“啪”地一声一拍,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老先生坐定后精彩的故事便开始娓娓道来,他声音总是不紧不慢,却又声声落地,扣人心弦。台下的听众们随着故事情节时不时的轻声谈论几句,似在细细品味,显然已深陷在说书的魅力之中。(因为好奇,自然对此地、此场景、此处人物有了细致观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惊堂木“啪”的一声,再次一拍,惊醒了沉醉其中的满堂宾客,顿时不大的屋子里响起喝彩声。(戛然而止,是详略安排的需要,却将“埋下”的过程在此点明)
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我也看呆了,那张长桌的后面仿佛又是一方精彩的天地。望着他们,我竟有一种穿越在两个时空的错觉,仿佛自己置身一个久远的年代。(暗指“埋下”)
就这样,我埋下一颗种子,埋下了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点题指明“埋下”)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开始不再满足于这种午后悠闲时光,传承人也可以用“青黄不接”来形容,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这些古老的民俗文化渐渐被世人所遗忘,故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实,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这不仅是几代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展开联想,但似乎刻意而为)
我不禁庆幸自己当时的好奇,因为好奇才让我领略到了之前从未看到过的艺术形式,才让我决定埋下这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原来在这里挽了回来,将“种子”的意义揭示出来)现代文化固然令我们年轻一代追捧,但传统文化更值得我们去传承。
就让这颗种子渐渐成长,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结尾收束,呼应标题)
篇末总评:
初中生作文最容易大而不当,失之空泛,但此文给人意外。虽然开篇定位“中华文化”,但很快引出游走老街、听艺人说书、品味老街风情背后隐藏的传统文化,进而思考民俗流散背后的文化传承问题,指向现实。至此,“种子”“埋下”的过程就被完整显现。开头结尾虽有模式之嫌,却在主体部分以较好地表达过程让人读有余味,文章表现的主旨也就不显得“大”和“空”。
例文二 :
我心雀跃(雕版印刷)
那次,初见,我心即雀跃。
当下,博大精深的汉字,是一首缓慢遗忘的古曲;清新脱俗的平话,是一朵逐步凋零的茉莉;绘声绘色的皮影,是日渐式微的家族。常常因为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艺术消失,自己不免感到怅惘,希望这些文化能够传承延续。
那次,我站在扬州双博馆雕版印刷厅中央,深深的注视着眼前正在雕版的工匠师傅。他年纪大约四五十岁,发色斑驳,皮肤白皙,穿一身墨色唐装,唐装上绣着一条暗红色的龙,十分有精气神。他把刚刚剔去字左侧空白部分的雕版,上下翻转,再用右手握成拳状,抓着刻刀,在旋转过后的雕版上,又把字的左面空白部分剔掉,手腕一下一下的抖动着。师傅目光深邃,神情专注,像是在与雕版对话。几十分钟后,字迹雕刻完成,他抬起头来告诉我,这道工序是“挑刀”。
不知不觉中周围的参观者渐渐聚集,氛围也热烈起来,我的内心也添雀跃。
师傅取出磨好的墨汁,沾在棕帚上,顿时清淡的墨香夹杂着棕榈味扑鼻而来,令我陶醉。师傅抓着上了墨的棕帚,不疾不徐的在雕版上打圈,这道工序叫“刷磨”,最需要匠心与手感相结合。因为轻一分墨汁便不均匀,重一分则损伤版面,减少印数。他轻轻地刷着墨,刹那间,我仿佛看见一位慈爱的父亲在为可爱的女儿梳理满头长发的身影。刷完墨色后,她抽出一张米黄色宣纸印在雕版上,抓起棕帚在纸上反复刷,劲道要比刷墨更重,不一会一张《金刚经》便完成了,字迹清晰秀丽,图画栩栩如生,他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的心跳加速,内心欢呼了起来。
我想在这一印一刷之间,一个词“印刷”便诞生了,转过头去,参观者们无不点头称赞,甚至还有两名外国人在录像。我默默的走出展馆,嘴角再次不由自主地上扬——中华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
那次,我见证了穿越千年的四大文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国国门外,我内心在雀跃。
例文三:
最想为你唱支歌(象棋)
过往繁华,似水淹留,一曲静谧的歌定格永恒。
——题记
我将视线守定西天,看那红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微弱却又迅速,无可挽回。
当下,汹波暗涌
暮色笼罩楚河汉界,我潇潇洒洒驱车、跳马、架炮,攻城掠地,气势汹汹,无情攻占父亲的堡垒,而父亲只是一味地防守,有些呆呆的静默。
汹波暗涌的旋律,急速而低沉地奏响,车马象士,四面楚歌,琴弦似乎要崩断。
曾经,豪情万丈
想当初,父亲的脸庞,沉稳坚毅,舒展的眉头,气宇轩昂,落子干脆,弃子果断,从不给我喘息的空隙,我手忙脚乱,毫无策而言,在父亲的围追堵截下,耍赖央求父亲让我儿子,仍是输的片甲不留。
昂扬豪迈的旋律,石破天惊的迸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鼓似乎更激越。
既往,静谧永恒
我手法娴熟的拱卒、吃马、将军,父亲沉默良久,一声长叹:“我输了”。百战百胜的父亲,终究是输了,望着父亲微秃的头顶,耳际的星星白发,想起每次输得我找不到北的我,晃着父亲的胳膊,求他再陪我下一盘额场景,不仅悲从中来,父亲的白发,是为挑食的我搜肠刮肚整治美味佳肴而生出来了吧?稀疏的头顶是每天晚上陪我挑灯夜读造成的吧?对面的父亲开始重新摆棋盘,“再来一局,没想到你进步这么快。”父亲有些欣慰,“不下了”,我按住父亲的手,微凉的体温传到我的掌心,我依偎到父亲的身边,抱着他的胳膊,轻轻闭上眼睛,就像小时候------
静谧永恒的旋律抒情缓慢地回想,时间如过隙白驹,但父亲的温情,如蓝色的多瑙河,永远在我心头流淌。
我已察觉,父亲正在老去,我们的角色正在变化,他已将他的自信和力量灌输给了我。我祈祷,让时间在此刻永驻,我要让父亲永远陪着我。
暮色四合,落日的余晖将父亲的白衬衣晕染成华贵的金黄色,亲爱的老爸,此刻,我想为你唱首歌,一首亘古不变的歌。
例文四:
追梦的路上有你(书法)
岁月时光静好,氤氲了朝夕过往,窗边的夏花盛开得热烈而奔放。恰逢此刻阳光正好,得以让思绪翻飞,我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走过记忆的载歌载舞,只因追梦的路上有你相伴,才无畏于漫漫的风雨路途。
将毛笔饱蘸甘苦的泪水,在宣纸上肆意挥洒奋斗的泪泉,书写出我的精彩。黑与白,并不单调,他铺开了漫漫人生路。幸好有博大精髓的书法相伴,我在风雨兼程的路上并不孤单。
学习书法已经七年,到如今也算卓有成效,取得了大大小小无数的奖项,追梦的路漫长无比,当我已然攀到高处,望见曾经的磕磕绊绊,起起跌跌,会心的笑容漾在嘴角。忆起追梦的日子,无不有书法你的陪伴。
天赋异禀,年幼的我便比许多大哥哥大姐姐有了更多的造诣,我能领会到字的喜怒哀乐,能生动地描绘出来。“笔肥墨浓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谓之高远”。一路凯歌,我的水平不断进步,终于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老师的得意门生,追梦的路看似平坦。
我终于遭遇了挫折。书法,最忌心浮气躁,成就也就只能浮在纸面上,不能似字力透纸背,有更深的理解。过多的赞美让我流于形式,那最可贵的纯真与质朴丢掉了。作品黯然失色,不愿就此堕落。我拿起笔重新品味书法的真谛。灯光下,微微泛黄的宣纸,空气中弥漫的淡淡墨香,我努力书写着追梦的历程。楷书,有的挺拔隽秀、小巧但富有力度,一横一撇一捺,刚劲十足硬朗率真;有的又包容万物,笔画圆润饱满,充满闲适自然,行书潇洒,笔尖时而在纸上流转,笔肚间或用力一点,全凭书写着的人的心情。我写着写着,偶尔会忘了自己,带着愉悦的心情随王羲之来到了会稽兰亭,“俯察品类之盛……”思想漂浮远去,来到作者的身边,我品味着他们,品味着他们的字。终于,我的笔下流露出了情感,流露出了很久没有过的味道。我想,我成功了,我已经能够抛弃虚荣而追求真实的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追梦的路上,我有过成功,源于你不离不弃的陪伴。
从刚及桌面的幼稚到今日潇洒泼墨的少年郎,这追梦的日子,有你。看似点横撇捺,在我的笔下实则恢宏豁达。你诠释着中国的文化,又让我这个追梦的人感受到书法与生活的美好转换。
逐渐摆脱了初学的僵硬,经历了苦练的岁月,追梦的路犹在眼前。笔熟练地在黑墨白纸间游走,这像是在书法追梦的路上。谢谢你,书法,带我领略你的博大精深魅力无限,伴我前行在追梦的路上。
我愿斟半盏清茶,来此缱绻时光。笔熟练地在黑墨白纸间游走,走过这长夜的灯火未央,走过少年的漫漫心路,让稚嫩的生命得以真正地成长。
例文五:
老物件(家谱)
敞亮的书房里,一本墨绿的家谱静静地躺在深棕色书柜的最上方。阳光从窗口溢出,熙熙融融的,剔透的橙黄落在泛黄的纸业上,有种古老和庄重的感觉。这样的场景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古钟楼里。
家谱是爷爷编的。那时年轻的他在村中四处奔走,打听家族历史,去城里的文化馆查阅地方志之类的典籍,回家归类整理查来的资料。他又到城里挑选制作家谱的纸,就连家谱的排版、页面布局也是寻访多人、百般思量而定。奶奶常常笑他净做些无用的事,却也并不干涉阻拦。爷爷越发乐此不疲,编家谱耗费了他整整三年的闲暇时光。看着家谱,我总能想到爷爷坚定的目光和他那些年的心血。
家谱的编成已有20多年了,成了一件老物件。似乎是岁月散发出的有着独特魅力的召唤,闲暇时光,我会站在椅子上极费力地取下它,细细翻看。这时,爷爷总爱在一旁对我叙述刘氏家族的历史,满眼放光。虽说家谱被保护的很好,但岁月依然在它的上面留下了印记。它有些泛黄,还带着一种特殊的气味,似乎是柠檬遇到樟脑丸的味道。因被频繁翻阅,纸面被磨出丝丝柔软的细绒。家族的历史和传承展示着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一种细碎至极的声音穿过时间长河,似乎在召唤我。我的生命和灵魂在那一瞬间澎湃着、应和着,那仿佛既是归宿又是生命的源泉。
每当那时,我总能体会到爷爷的初心。每个人都是有根的,他们从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即便散落在天涯海角。而那根便被如家谱这样的老物件深深承载,有了归依和岁月的庄重。
是夜,我独坐书房,风儿替我翻动了家谱。我清晰地看到在我的家族里,每一个生命的诞生和衰亡,一圈圈地轮回,似叶落归根,又生生不息。家谱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无声地见证着这一切。抚摸着它,我感到血液的流动和生命的传承,一种亲切的声音,来自岁月深处,向我发出苍老的呼唤。
例文六:
绝活(糖画)
我国有形式多样的各类传统文化,我特别钟爱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糖画。
糖画,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以糖为材料,以勺子为画笔,以糖稀为墨,只一
会儿功夫,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就在艺人的手中活灵活现。
一个木质的方形小框,上面放一块经过磨制的大理石板,右边有一块圆形木盘,木盘上画着各种样品的图案,还有一枝可旋转的竹箭。这就是制作糖画的全部工具。
我在大街上偶遇到了一个卖糖画的老人,他小小的摊位上被围得水泄不通,我挤进去,想看个究竟。啊!老人手上功夫堪称一绝:他用在锅里熬化的糖浆和勺子在石板上做画,一会儿功夫就画出一条长龙弯曲着身子,腾云驾雾,张着大嘴,还喷射出一团团火焰。身子在云的上边,龙爪在云雾威武地挥动着。它身上那密密的鳞片被阳光照金光闪闪。龙尾高高翘起,仿佛就要划破天空。长长的龙须跟着摆动。几分钟后又画出了一只飞翔的孔雀,可漂亮了!这时,围观者有一人提议:“让我来操作试试,我还是有绘画功底的。”糖画师傅没说话,就把勺子交给了那个人。那个人拿起糖勺,舀了一些糖浆,就在石板上画起来。等他操作完毕,众人都无法辨认出他画的什么,他自愧不如地说:“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比
拿画笔难多了!”
终于轮到我了,呵,运气不错,转到了一只小鸟。
瞧,只见老师傅手里舀了一勺满满的糖稀,然后在大理石上一划,小鸟的轮廓就出现了。滴、点、戳、压,这些技法在老人的手中是如此的熟练,装着糖浆的勺子在他的手中上下翻飞,然后,又画出了嘴、眼睛、翅膀和尾巴,老人又在小鸟的身子上滴了一些糖,然后,用竹棒一粘,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就出现在我面前。做糖画的过程真是让人惊叹不已!真是
秀色可餐,我禁不住糖画的诱惑,轻轻地抿了一口,啊,真甜!
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艺术形式不拘一格。吃着甜滋滋的糖画,看着各种各样的造型,我真心喜欢上了这个绝活—糖画!
例文七:
走向深处
曾经去过一个被流水环绕的小城,那里有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而就是在这条长巷的深处,我开始走向纸鸢内心深处的柔软。
那是一家纸鸢店,守在一条长巷的尽头,踏过青石板上的茸茸青苔,穿过有些朦胧湿润的空气,可以看见一块木制的牌匾,上面用很清秀的字体刻了纸鸢二字。推开有些脱漆而露出了里头金黄木色的门,跨过高高的门槛,一位老人起身来迎接我,“小姑娘,要买纸鸢吗?”他的声音有些沧桑。“嗯......”我一边说,一边打量着周围。
店主是个鹤发童颜的老人,清瘦矍铄,温文儒雅着一身黑裤白衫,很是利落。他身后有一张红木大方桌,桌上有许多材料,桌旁有两张老太师椅,墙上挂着各样的纸鸢,有龙有凤,有鹰,有燕。我已看中一只烛白色的鹰,便向他提出来。谁知,他并没有从墙上取下来给我,而是开始着手做一个新的。我好奇,问到缘由,他笑了,不长的银白色胡子一下一下地抖,这些都是老东西啦,不舍得卖啊。
我便从一张老太师椅上坐下,看他给我做一个新的。只见,一条条笔直的竹篾在他的手中婀娜起来,弯曲成鹰的雄姿,一块块柔软的素绢在他枯瘦的手中挺拔起来,没有一丝褶皱地糊在竹篾上,之后,老人就拿起剪刀在上面静静地裁。于是,鹰的嘴巴尖利起来了,鹰的羽翼也丰满起来了,老人便磨了墨,调了色,在上面静静的勾画,片刻功夫,我的眼前便凛然出现一只烛白色的鹰,正用炯炯的目光,气宇轩昂地注视着我。
我不由得地问老人这手艺会不会失传,他又笑了,“云水禅心”,他说。
云水禅心,这是佛家的话,原来一切的物与生命,都在以最自然的面貌存活在自己的岁月里,像那个老店,挂着鹰,挂着燕,挂着龙,挂着凤,挂着每一只纸鸢直上云天的梦想,又像那只纸鸢,跨越千年,穿过时光的缝隙来到这里,却又义无反顾地飞向远处。
那个夏天,我邂逅纸鸢,走进一只纸鸢内心的深处,来探寻云水禅心的秘密。
点评:
选材之精妙:小城、长巷、木门、纸鸢、墨、素绢……,每一样事物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诸多意象有详略,更加凸显出纸鸢、老人的文化内涵。
立意之深远:作者将历史文化聚焦于一张纸鸢,从一个老人的言行及纸鸢的制作过程中不露声色地传达出自己对这种文化的赞许、喜爱。加之自己结合“纸鸢”这个文化意象对“云水禅心”的参透(虽略有牵强),让人回味无穷。文章令读者走进了以“纸鸢”为代表的历史文化的深处、老人淡然却又坚守的品格深处、一个富含哲思却又朴实自然的心灵深处。
本文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生活经验,将一种有价值的思考凝结于富有文化内涵的纸鸢,用细腻的笔触营造了一个厚重却不乏灵动情境,令人赞叹!
例文八:
外婆的秦腔(秦腔)
那年,我才两三岁,外婆已五十多岁,她最爱的是那黑灰色的城墙角下骤然响起的秦腔。
外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北方黄土地上孕育出的勤劳子孙,秦腔是她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外婆常说:“俺们种地的,都粗惯了,哪有那么细腻。”
外婆有一摞很厚的手抄戏词谱,那布满老茧的手写出的却是隽秀飘逸的好字。她虽然已近花甲之年,满脸沟壑,却偏偏喜欢唱二八佳人的喜怒哀乐。当婉转缠绵的小旦腔从外婆的口中流出时,她哪有半点苍老之态?
当时,我最喜欢外婆那一铁盒子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旦角头饰。我总是抓起一把,笨笨地往头上乱七八糟地插,自得其乐。外婆与那些热爱秦腔的乡邻们组织了一个音乐班,吹拉弹唱样样都有,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农闲时,他们便聚在一起“热闹热闹”。于是,那墙根下的西瓜虫,斑驳的青石砖,砖缝间翠色欲滴的苔藓和顽强的小蘑菇都是我的玩伴。而那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悠扬清脆,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撕心裂肺的秦腔便成了我玩耍时的背景音乐。
锣鼓快板震耳欲聋,每每散场时,外婆浓浓的笑意与满面的红光便久久留在那被岁月侵蚀过的沟壑分明的脸上。每每想起,不由得让我嘴角上扬。
后来,随着学业的加重,我与外婆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她依旧天天与戏友们聚在一起唱秦腔。有时,我们会通个电话,报个平安。她除了叮嘱我好好学习,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有时想让她开心点,就有一搭没一搭地哼两句秦腔给她听。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距离的阻隔,终使我们祖孙俩的关系渐渐疏远。
外婆最稀罕的就是那台老收音机,她用它听戏、听新闻,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有一次,她在我吃饭时用收音机放戏给我听,还说:“这是当年的名丑,只可惜走得太早,人啊……”我拿手机播放流行歌曲给她听,问:“好听吗?”她摇摇头说:“听不懂。”我便关掉手机,陪她听戏。
“你还记得吗?”
“记得什么?”
“我给你讲的那些戏呀!唉呀,可有意思啦,怎么都忘了!”
亲爱的外婆,我怎么会不记得那并排躺在土炕上听戏的祖孙俩啊?我常会问戏里讲的是什么,外婆便耐心地讲给我听。她是爱我的,只是越来越不知道该和我说些什么;我也是爱她的,可不知说些什么才能让她高兴,所以我常会借着戏文和她搭讪。
有一天,她回来跟我说:“城墙底下也有唱戏的自乐班,我去唱了一次,人家还老叫我呢……”说话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知道,外婆终于在这个城市里找到了属于她的精神家园,就犹如“撑一把青竹伞,赴一场旧时约”。
【评点】
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早已把秦腔融入了生命,每一个音符都闪烁着珍珠般的光芒。秦腔是外婆的爱好,也是外婆精神的家园,她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其中了。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让痴爱传统戏曲的外婆形象跃然纸上。
例文九:
提笔落墨悟人生(国画)
一墨、一笔、一毡、一纸,点墨、提笔、中锋、收尾。如此反复,心因墨香浸润而宁静,眉因隶楷呈现而舒展。
墨味是苦涩而清香的,是迷人的,是令人心醉的。每每那浓黑发亮的墨汁倾入墨盒,那股迷人的苦香味涌入鼻腔,浸泡味蕾,沁入心扉,整个人在那一瞬间跌入迷蒙而宁静的遐想。
第一次对这看似枯燥落伍的东西产生興趣,是在爷爷那纸香、墨香交叠的书房里。本想滴一滴黑黑的“水”来玩,却不慎将它滴进了一旁的清水里,只见它舒展优美而自然的弧线,深浅不一,犹如罩着一层薄纱的黑在无色透明的天地间优雅而脱俗地释放。
一年级,我进了书法班,与所有的初学者一样,开始临摹颜真卿厚重而端庄的楷书。可能是我可塑性不错,小小年纪便写得有模有样。只可惜一年后换了老师,我哭了好久,不愿跟新老师学,最后,学书法也就不了了之。
小升初过后,我再次拾起了尘封的毛笔,看它干涩的羊毫在水中无声地变得柔软。倾墨、点尖,细看墨汁顺着毫毛的纹理攀至笔腹,黑白分明,煞是好看。新老师很有个性,很有禅意,他另辟蹊径,鼓励我们先学隽秀自如的隶书,我学得很快,领悟起来也很快,老师常说我有灵气,一点就通,这更增进了我对笔墨的热爱。
过了一段时间,我想兼修国画,老师全力支持却要求更严格,提醒我梅兰竹菊是基础。梅花画了一幅又一幅,从苍劲有力的枝到娇柔仰放的花再到浓淡不一的墨色变化,一节课下来,脚边堆满了画废的毛边纸。我在一路赞不绝耳的书法征途中,头一回遇到如此挫败,沮丧犹如被石头打破的湖面,在心头一圈圈地荡开并且越来越大……
梅花……梅花……还是梅花!提笔落墨间我勾勒的花瓣愈加生硬,老师终于看不下去了,教训我说:“有你这样面对困难的吗?不欣然接受并努力争取,这种心态还不如多去写几张字呢,别画了!”
我低头看着被毛边纸埋没的双脚,忽觉出自己的盲区,是呀——心态、努力——仅此而已,真可惜了这些被我用来发泄的纸。
静下心,细品那萦绕在鼻尖墨香,轻盈而有力地在白宣上抽出梅树苍劲有力的枝条,在枝间勾出淡雅清幽的花朵,打点提蕊,倾心而至,简单而平和。提笔落墨,即是人生之悟。
【评点】
作者以饱满的情感,诗意的文笔,描写、渲染墨水气味的别样与迷人。从书法到国画,一切都是兴趣使然,依旧是墨香缭绕。在老师的教导下,作者从提笔落墨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静心平和,倾心而至,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全文语言清新,描写细腻,感悟独到,字里行间氤氲着挥之不去的情愫,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例文十:
永远不变的情思
儿时,家旁有一个说书馆,那是我最爱去的地方,油光发亮的红漆木门常年大开,进门便是正厅。里面总是人头攒动。
人们或是回忆上一回的结尾,或是猜测下一回的情节,聊到兴起,有一番争吵也是常事,但当说书先生从帘后踱步而出时,大家便瞬间安静下来。
先生是这儿的名嘴,我最爱听他说书。他有件红色的大褂,衬得他愈发精神,他总会环顾四周,缓步踱至书案边,满意地一笑,一挥袖,一扬头,带我们走进文学的世界。我会随他看曹刘争霸荆州,看黛玉葬花园中,看岳飞挥兵北上,看杨家将忠勇卫国……如痴如醉、半梦半醒之时--“啪!”惊堂木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老先生面带得意的笑容踱回后台,留下意犹未尽的我们。
转瞬间,多年已过,各种电子书、有声书充斥了我的生活,可我总忘不掉记忆中说书先生的声音。我带着儿时的情思,回到那里。
红门上的油漆已经剥落,我轻轻一推,“吱--”,那是岁月的声音。正厅不见往日的热闹,十座九虚,我坐在最前排静候开场,心中怅然若失。
老去的说书先生从幕布后探出了头,眼中的期待的光瞬间暗淡。他缓缓地踱至舞台中央,还是一身红袍,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那件。他老了,脸上爬满了皱纹,银丝也生了出来。待他开说时,眼睛里顿时有了神采,浑身都有了那股劲儿。他一挥袖,一扬头,带我走进那熟悉的世界,看悟空降妖伏魔,观诸葛巧借东风,听东坡乌台冤案,闻宝马腾空嘶鸣--只是这嘶鸣中少了往日的雄浑。
我轻轻叹口气:老啦,老了。
这时,我听见邻座低语:“三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啊……”
我的心猛地一颤,抬头看向老先生,人已老,衣已旧,但神色不改,仍是那么认真,动作张弛有度,声音抑扬顿挫。待老先生敲响惊堂木踱步向前时,那步伐已经有些踉跄了。
我心中的敬意喷薄而出!
择一事,终一生,时光悄悄流逝,而那永远不变的,是敬业,是传承,是我泱泱中华的文脉情思!
走出说书馆,我的内心满是感动,不由得朝着那承载着我多少回忆的红木门,深深地鞠了一躬……
点 评: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追忆了儿时家旁的说书馆和说书馆里的老先生。在今昔对比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身怀高超技艺的说书先生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先生的敬佩之情。作者擅长描写,有时刻画细致,有时寥寥数语,极其自然而巧妙地传达了主题--老先生对说书艺术保持着“永远不变的情思”。
同时,在收尾时又宕开一笔,传统艺术固然值得传承,但怎样传承,又带给每一个读者深深的思考……
战江出品,必属精品